top of page

DEEP

WHITE

CHAOS

  • Instagram - White Circle
  • White RSS Icon

Columbus, Winter and Happy Holidays

  • Writer: Xiao Wu
    Xiao Wu
  • Dec 21, 2016
  • 3 min read

美国有个全国性纪念日,叫“哥伦布日”。第一年的时候同学说,哎呦,这是庆祝咱们村儿成立的吧!本地人总喜欢说,哥伦布其实不算真正的城市,因为晚上九点钟商店就关门了,城中心空无一人,大学附近的酒吧club区才是真正的城中心。

大概来到北美念书的中国人,除了纽约多伦多之类大城市的,对自己学校所在地的共同印象便是“村”“没车=没腿”。长达六个月的多雪冬季气温长期保持在负十几度,时不时俯冲到负二十几度。第一个冬天据说是二十年最冷,每周一早上六点爬起来赶去遥远的另一半校区上实验课,现在想起来也满脑子都是路上路边一层一层久积不化边缘发黑的冰雪混合物。

第二个冬天的时候他们说,哎呀,这真是二十一年最冷。

整个俄州对橄榄球的狂热简直是没经历过的人想象不出来,也无法理解的。学校有十万人的体育场,除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乡村音乐会就是用来打橄榄球赛的。每到有比赛的那个周六,真真叫个车水马龙——车堵在路上,骑警守在路口(当然我怀疑只是出来耍帅的)。若是晚上开赛,那从早上就要开始轰趴了。输赢都是狂欢的理由,满眼尽是Buckeye粉丝的红色,以至于十一月末的时节他们扑通扑通跳湖为校队打气。出门?请千万避开比赛前后四个小时。人行道上能走出早高峰地铁的感受。

这个社会是美国人的社会。而我周围看得到的,只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美国大学圈子:他们不分周中周末地派对喝酒,他们狂热地热爱橄榄球篮球,他们穿着比基尼躺在草坪上美黑,他们无论炎夏隆冬都穿大裤衩人字拖上课,他们动不动素食或者不吃麸质,他们谈政治扯大选,他们深夜裸骑拉横幅支援LGBTQ,他们上课看着教授摸出一袋胡萝卜芹菜开始啃,他们用微波炉烧糊面包片引来火警。。。

当然现在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人们。回想起刚到哥村的那几个月,有点不真切。明晃晃的阳光,空调开得冷到坐不住的系里,听不懂的课程,坐末班校车回家的冬天半夜,赶两小时公交车去逛街,提着大包小袋从超市一路走回家。这些场景都变得如此遥远。未变的是依然被due和考试追赶,看着ppt上的偏微分方程打哈欠,组会前夜2:00盯着烂透了的结果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毕业。

忽然之间回过神来发现,在这儿也有了“安顿”的感觉,才想起来已经在哥村过了三年。去年夏天从国内回来的时候看到熟悉的景色,心里不自觉地说:“啊,回来了”。熟悉了超市和餐馆的位置,也知道了到哪里能去查看剧院节目表,花园街的漂亮街景和带喷泉的小公园最适合午后散步,河边trail南北通向公园中间还路过可以喂鸭子的湖。最重要的是,虽然没有融入这个社会的主流,但总也交到了些朋友,慢慢地自己也变得没有了上进心,想着哥村虽然不大,但也不荒芜,人口不多也不少,开车三十分钟能满足所有日常要求,要宁静有宁静想high也high得起,简直是完美居住地。

于是心里数数PhD剩下的时间,搬家到安静漂亮的老城区,买了发动机突突突不停的二十岁小破车,还从垃圾箱旁边捡了一台烧烤架,打算大展拳脚跟室友一起把房子搞成一个温馨港湾的样子。

呐。生活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无法预测。刚生了安顿的心就被一脚踹在屁股上,说,转学。

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和室友感叹交新朋友好累,需要重新介绍自己的生平二十载。而今又想,如果有些人陪自己走过一段时光,偶尔聊得来,能开开心心八卦,便是美好。大概哥伦布也是这样。

抱着侥幸说:“三个小时而已,周末有空就回来。呐。再见啦。”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