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记
- Xiao Wu
- Jan 6, 2018
- 3 min read
1. 开车是很无聊的事情,这一路上我听完了提前下载好的播客,也终于听完了一轮下载的音乐,听了轮胎滚过各州路段或吵或静的声音,还剩了点时间神游。
2. 盐湖城内看导航也会走错。大城市,车多,路密密麻麻错综复杂。尤其是某一个特定的高速出口,两次去都巧在那里下,也都走错了。
3. 从Aspen到Denver有一段非常curvy的山路,多是长陡下坡,一众大车小车走得小心翼翼。超车的时候一抬头,好哇,前方一枚快车小王子,头顶一台山地车,在速限50的山沟里开出了70,旋风一样席卷向前,好像能听见“呼啦——”这样。迅速跟上,这种情况下跟车轻松又无脑,看眼前车就知道路的走向,上坡还是下坡,有种玩跑跑卡丁车的单纯的爽感。
这件事有个后续。出了弯道区是很长的上坡路段,小Fit不太行。于是小王子绝尘而去,被我超过的车队也反超了我。有意思的是,后来到了我的小车也能勉强跑稍稍超过速限的速度的时候,我赫然发现快车小王子就在那里,挂在速限上下。所以快车小王子大概其实是弯道小王子。小王子或许住在Denver,三不五时进山骑车喝酒浪一圈,回到家大约午夜十二点,美妙的洗洗睡时间。
4. 小Fit上坡特别吃力,巡航的话动不动就往4000+rpm跳,长一点的坡还会二次起飞跳上5000,不可谓不勉强。一开始我是很心疼的,它一跳我就取消了巡航,保持转速在4000之下。不过没多久,我的耐性耗尽,管不管它就纯看兴趣了。习惯导致麻木。
5. 开到Iowa的时候,速限70,路上的车辆们纷纷只开到60-65,唯一超了我的是一台Nebraska牌照的。当然那些个Michigan Illinois牌照的在Nebraska就跑不见了。我的内心是及其忐忑的,一迈也没敢超。
6. 在Des Moines跨年停留了五天,当地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20F的气温。我特意选在清晨气温接近最低的时候出门走了走,当时并没有在下雪,我所在的巷子里风也不大,windchill指数较低。然后有两个发现,一是隐形眼镜冻住之后再解冻一样好用,二是虽然可以用过深呼吸、意志力放松等方法平复肌纤维颤抖产热,但是汗毛的竖立是无法控制的,拥抱寒冷也并不能让人感觉暖和,并且我猜测这种用意志力平复颤抖的行为只能暂时起作用,倘若继续受到寒冷的摧残肌肉应该会由passive的神经系统自动接管。
整件事说起来有点倒霉。我在I80上撞了个夜行动物,看起来像黄狗,所以大概是北美小狼(coyote)(啊喂小樱在哪)。没反应过来,撞上去的瞬间被冲击波狠狠打了一下,有点懵逼,之后几分钟的思维是离散的:欸欸欸那是个啥——(空白)——我把人家狗给撞死了?!?!——(空白)——得停下来看看车头咋样了——(空白)——在这儿吗?好危险的样子,不如下个出口下去好了——(空白)——踩踩油门——(空白)——貌似还functional——(空白)——卧槽过热灯怎么亮了——(空白)——机械故障还是电路故障啊——(空白)——哎哟赶紧拍亮紧急灯滑行——(空白)——太好了这个出口还有个加油站——
后日谈:
通过这件事我终于了解到了radiator的位置。看到它真身的瞬间,哈哈哈,这不就是那个换热器么老板课上还讲过呢。后来跟朋友说起的时候想到不知道这东西中文叫什么,遂上网查,发现原来是水箱,一个让我翻怎么也不会翻成的词。
在温暖的加油站等着搭警察便车的时候我就思考,如果这个时候我没能蹭到有暖气的地方,天寒地冻,如何保暖,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不是在高速边上做几百个burpee。于是我决定以后冬天开长途避免吃太饱,否则可能会影响运动。并且Google到一款神器,emergency blanket,工作原理是把热量反射回自己的身体。评价说轻便有效,结实耐艹。
https://www.rei.com/product/407106/space-all-weather-blanket?CAWELAID=120217890000840386&gclid=CjwKCAiAj53SBRBcEiwAT-3A2G8AgMNbqPCOLuUmdtSWGbMBk2Cfo-Cu2LonXNGMZCe70P1RQTlF1xoCOOoQAvD_BwE
这件事也让我开始思考真正建一个emergency kit。想法倒是已久,从未付诸行动。想来惜命如我,果然还是准备一个为妙。
7. 途经Utah东部的时候正值傍晚golden hour,山坡上岩石上有一片片的积雪,类似Utah拱门的经典雪景照片,想不出其他的形容词,只好说美得摄人心魄。听说下了一点雪的Bryce National Park也是这样美,本来我是不以为然的,但从这一刻起开始心生向往。
8. 中央后视镜的夜间模式也应该推广到两侧的。
9. 玻璃水冻住了,在AA待了两天居然还没化掉,不是号称-20F么。莫非冰点是-20F,熔点高于这个温度?只好手动给水擦玻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