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EEP

WHITE

CHAOS

  • Instagram - White Circle
  • White RSS Icon

魔都往事

  • Writer: Xiao Wu
    Xiao Wu
  • Feb 25, 2019
  • 4 min read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093611

机缘巧合,上周在上海待了一天。从虹桥搭地铁去Pongo,十号线转八号线。我其实已经不记得除了四号线之外的其他线路都长什么样了。然而,当我站在那等车入站时,广播报站说:“...十号线,开往:新江湾城”。

新江湾城

一瞬间被击中,有那么半秒钟,周围的空气似乎稠密了百倍,没法呼吸。原来是熟悉的十号线。

上海地铁有特别的气味,夏天冷气开足的时候最明显。所以我一直以为这是空调滤芯的味道。新江湾城之所以叫新江湾城是因为这地方是新修的。距离新江湾城很近是五角场。五角场附近是复旦财大再远一点同济。财大一进门有块不大不小的草坪,夏天晚饭后的光景很多大人在那里乘凉,还有很多小孩疯跑。出门过街是个菜市场,挺脏挺乱,我是不愿去的。门口的路就是国定路。顺着这条路往复旦走,路上会经过一条铁道,听说是运货不运人,车速往往很慢,一旦被卡住要等特别久,久到数车厢节数数到后面都数乱了。好在旁边有个农工商超市,里有90年代卖八块多钱的奥利奥饼干和光明冰砖。我总是怀念那时候的奥利奥,记忆里面那时候的黑饼干更苦,香气更浓,质地更酥松。冰砖买回家放在碗里,咝咝冒冷气,拿小不锈钢勺刮着吃,后面还会在碗底留不少化下来的雪糕水,仰脖子一口喝干还忍不住舔碗。

国定路上是复旦的东门,进去道路两旁参天大树,有风从更深处来,很凉快。复旦里是有大草坪的,有一处草坪边缘还有毛泽东像。还有一处水景小庭院,总是路过,但很少去。校园里有一处报刊栏,每天张贴新的报纸进去。报刊栏的底座是一些扁平的石头柱子,外表面粗粝,相邻的柱子之间的空隙恰好可以让我钻过。于是和妹妹在这里钻来钻去玩过很多遍,衣服上蹭的都是灰白色的尘土。报刊栏旁边可能是个宿舍,抑或是个图书馆,记不清了,门口有很多自行车停放。校园里还有商店,在四平路的正门进来右手。四平路上好像是树少,很晒,所以从四平路到国定路,走校园里面是最惬意的路线。不过我那时候觉得校园很大,总是怕迷路在里面。

买火车票提前十二天去北京东路,因为这个售票点的票多,可能还比其他代售点放票早。这地方我是最不愿去的,因为下了公交车要走很远的路,但妈妈每次都拉我一起。去的时候往往是午后一两点,大太阳,周围蝉鸣的聒噪,我昏昏欲睡,但脚痛又让我清醒。又热又累还脚疼,显然超出了我当时的忍耐力,于是就闹,闹一路。有一次路过了桂花楼,进去买了个叉烧包,拿在手上边走边吃。包子很大,里面馅儿很多,很甜又不腻,吃得意犹未尽。后来再去寻,却找不见当时的滋味了。

买完票会去附近的南京路逛街。或者说我妈拉我去逛街。有个第一商场还是叫什么的,大门口有门廊,是路上为数不多的荫凉。门廊里有卖冰的小贩,有一次买了一大杯菠萝冰,配了长柄的塑料勺子,我开心地挖啊挖,挖到一处挖不动了,不明所以的我持之以恒地挖,就把底给挖出个洞来,糖水黏黏的流了一手一身。我转身向妈妈作哭相:“漏了!”结果被骂一通,冰也没吃了。如今再去南京路只是为了沈大成糕团和老大房鲜肉月饼了。

最常吃的还是光明三色杯,草莓香草巧克力三种口味的雪糕在盒子里排排坐。我自幼偏心巧克力口味,总是留到最后才吃,往往半化成了奶油水。小时候身体不好,每个冬天大半时间在咳嗽,夏天热到不行吃个冰激凌算是特别的奖励了,往往央求很久才得来。黄浦江边的人行道上有很多长方形的花坛,边沿是宽够人躺的石料,被太阳晒得烫手。有一次午后走累,吹着微凉的江风在石头上仰面睡着了。很有趣的是那年冬天开始就不咳了。外婆觉得是躺这个热石头躺的。

过江轮渡也坐过几回,圆的,走的很慢,江心的大风吹得人凉快到开心。后来修了一个过江景观隧道,买票去乘过一次,人坐在地铁模样的车厢里,本该黑漆漆的隧道两旁铺满了彩灯,图案翻卷着,回旋着,时而陷入墙面内时而涌出扑向车厢,变化莫测,如梦如幻。后来我看2001 Space Odyssey,一下就回忆起来这段江底旅程。

地铁不发达的时候公交车常坐,最喜欢双层车,并不是每条线路都有,等到的话一定要上到二层,最好是能抢到第一排。第一条有地上路段的地铁刚建成通车的时候,舅妈带我和妹妹专门去坐了一趟,不为别的,就体验一下。空荡荡的车厢里,我们坐到了终点站,又坐在座位上跟着车开了回来,悠闲的无所事事的时光。现在上海地铁都建到17号线了,还听说通到苏州了。

近的地方,比如五角场,就走路去。虽然现在地铁只要一站,走起来还是有段距离的。那时候的五角场远没有现在的洋气,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样子了,大概是有些商场吧。五角场那个蛋造好的时候,我和妹妹从下面穿过,仰头望还闪闪反光的巨大金属结构,心想这真有科幻感。第一食品开业之后各商家竞相进驻,网红食品一波接一波,吃小杨生煎都不用去吴江路了,虽然总有人在网上叨叨还是XX店正宗,但谁又存那份安闲心情专门跑一趟呢。

没了安闲心情的另一个结果是,很少在街上游荡了。不为了什么地走路,到以前的租界区看看老房子,看看小教堂,看看是否可以偶遇一只猫。走着走着可能会路过一间小店铺,随缘进去逛一圈,羡慕一下老板看上去恬静的生活。外滩一街之隔的花园路,有一次竟然空荡荡静无人,刚从人海中穿过而来的我,恍然如掉进一个与外界隔绝的气泡。有一次去找爱情路邮筒,弯弯绕绕遇上了一间卖糍饭团的窗口,又惊奇又快乐。走到发觉爱情路最亮眼的也不是邮筒,而是红砖墙上情侣们写的字和刻的情话。

往事往事,往时罢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