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ther Decade
- Xiao Wu
- Mar 24, 2021
- 3 min read
18岁以后,又过了10年的未成年生活。直到走出学校成为打工人,才开始思考“大人的事情”,变得切实地接地气。似乎只要还在学校里,人生的开端就还在前方,有着无限的可能。在学校里从不觉得岁月在流逝。“枕边掉落的头发变多了,喜欢吃的夹心面包从便利店消失了,这些小小的绝望堆砌起来,才觉得成为了大人。”意识到现在的状态和以前不同的时间点,从来不是什么充满了仪式感的闪光时刻,而是某一个平平无奇的瞬间,比如上班路上第1001次叹气的时候,从超市回家洗菜的时候,电视剧看到一半的时候,傍晚夕阳洒进客厅望向窗外飞鸟的时候。
这一年住在Canton(翻译过来是广州欸),邻居当中有一只松鼠。我的工作台在窗前,日常便看到它忙碌的身影来来去去,从patio的左边跑到右边,右边跑到左边,沿着门框从楼上跑下来,又跑上去。有时候嘴里衔着点什么,尾巴一浪一浪的。有段时间我养的野花摆在了它的必经之路上,每次它也在花盆上停顿一会儿,也许在看花,也许在找盆里有没有食物。下雪之后它在雪地上留下三趾脚印。现在要搬离这个地方了,想一想,最舍不得,或说唯一舍不得的,就是这位邻居了。
托WFH的福,接下去的四个月,可能去几个不同的地方住一住。听起来没有什么,毕竟也不是餐风宿露,也不去深山老林,但是这件事总有一种冒险感呢。搬家频繁,留下的杂物们,虽然平时不用,但也舍不得分开。我始终胆小地对于未知怀有疑惑和恐惧。每当这种理智告诉我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时候,只好在心里自我打气:没事怕什么!
有时候觉得这样玩来玩去,没个目标,不点不上进,不像话。和大头聊目标,大头说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就是来观光的。观光啊。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态度。跟大头偶尔聊聊,有一搭没下搭,隔着物理和生活的时差经常一天只能聊一个来回,颇有留言板的风格,然而每次都自然地说话,似乎一转头对方就在旁边。
收拾屋子的时候,在旅行箱的夹层里找到了一张餐厅名片,餐厅叫彼得西餐。大学毕业的时候,寝室四人在这间餐厅里吃饭(散伙饭?),订了五年之约,说是五年之后到此地重聚。约定是写在餐巾纸上的,结果也像餐巾纸一样不坚固,五年的时候谁和谁也没聚成,连彼得西餐都倒闭了。现在看这张名片,注意点全在Tex-Mex Grill上了——没想到,原来是这个菜系,那时候不认识。过去了这么久,虽然不知道成长了没有,至少英语水平提高了。总是有种自己停留在了大学毕业的时刻的感受,思考和行事还是那时候的样子。每次了解到电视里出现的明星比自己年纪小,都不免哀怨地想着果然是老了老了。前几天关注的博主推送了高中生写的歌,一听,啊,真是青春啊!才知道自己和10代已经那么的远了,那种青春感已经不能自发地产生了。不过就算是30岁,即便能明显感到状态和20岁大不同,还是有自己能一直一直继续浪下去的幻觉。每每想到60、70岁,身体机能不足以支持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情景都觉得害怕,是不是应该从现在养生起来,多喝热水多睡觉。
好多人觉得岁数越大时间越快流逝,似乎未成年时期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十几年的时间里从没上学,上了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到毕业。大学毕业之后,时间加快了脚步,上了研究生,然后上班了,少了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日常一天与一天相似,有时候分不清某件事是哪一年发生的。有些时候看照片,才想起,原来去过这样的地方,见过这样的人,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保留着5年前跳河自杀的iPhone,希望有一天不懒惰的时候,能导出里面存储的照片。两三个月前CVS弄丢了我在日本拍的胶片。本来拿去冲印,没想到什么也拿不回来了,当时没有强烈的感受,现在慢慢地开始失落。日本的旅行是带着Mr. Elk去的,这回如果也带上了它就好了。
飞行艇的歌词简单,热血,像风一样自由,令人向往。旋律也简单,重复,洗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