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C, Canada, Concerts, and beyond
- Xiao Wu
- Jun 3, 2023
- 6 min read
周末去了一趟纽约。纽约真的是个城市。很久没有这种感受了,像在国内一样,走路,坐地铁,跟陌生人挤在一起,听路上的人操着各种口音想象他们来自哪里。Diverse and vivid. Life feels so real. 顿悟了有些人对纽约的喜爱。
也去听了演唱会,难得暖场和主场都是喜欢的乐队们。暖场有两个乐队,第一个上来的时候场内根本没几个人,空荡荡的,对着空气表演,回声都能转多几圈。我想,好歹他们在自己的主场也动员过十万人,能这样不断追求突破特别令人佩服。录了几段后来翻看的时候,发现主唱叒忘词了(笑)。
之后去了多伦多,签证,住了两天在downtown,old Toronto,走路半小时去office上班。没时间瞎逛,唯一的遗憾是星期一下班路上看到一间温馨的bakery,店里亮着暖黄色的灯光,可惜已经打烊,只好期望未来的某一天再拜访。
再后来,搬去了温哥华,住在这个widely spread over的城市里不繁华也不偏僻的居民区之中,走路去最近的轨交站要20分钟,去gym要40-60分钟,去买菜要25分钟。这里的土地紧张,房子和房子之间只留一条细细的路给人走。我的卧室在一楼,跟其他三个留学生做室友,主人家住在二楼。卧室有不大不小的窗户,看出去就是隔壁的白墙,近得好像伸手就能敲门。如此逼仄,没什么光线能找到走进房间的方向,白天也得开着所有的灯。连一星期都不需要,我就充分地想要逃走,宁愿每天来回走路一小时,扛着standing desk converter去wework上班。
说到standing desk converter,因为它实在太沉了,我就把它放在了wework不显眼的地方,半藏在靠窗边一个大盆栽后面。为了表示它是有主人的,我特意贴了便条,写了我的名字和日期,like what you would do for your food in the fridge。结果只消一个周末,它就被偷了。确定是被偷了,因为lost and found没有,并且我放在同一个地方的一个踩脚的安然无恙,估计这玩意对小偷没什么用途。这件事让我特别的frustrated,这个converter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wework是有门禁的,每天出现在wework的那些人看着也人模狗样。如果说是清洁工拿走了,那这个清洁工缺少必备的职业素养。我对温哥华的印象就此大打折扣。当然这件事是我天真,生活在泡泡里太久了。上一次对community失望是在Tahoe攀岩不小心落下粉袋,半小时后再去找就不见了。当时也是想,现在的climbing community鱼龙混杂,怎么有人连粉袋都拿。我认识的攀岩人,是看到无人认领的路书会给它加上ziplock防止它被雨淋湿,并放在trail head的。
温哥华可真是中国人的城市。大街上的店铺只写中文。路上的行人说着中文。grocery store里全是中国来的零食。又熟悉又陌生。
早春下雨多,尤其一到周末就下雨。星期五晚上兴起去逛大统华,没料到回程路上雨势比想象的大,就这么在雨里走了40分钟,看到路灯照着挂满水滴的花枝,晶莹美丽。淋了个透。回到住处一看,背包也像洗过一样,手提的袋子里居然能倒出水。除了买的东西,顺带了几磅雨水回来,狼狈,我想。像是回到了刚到美国的时候。背着书包走路去买菜,骑车几十分钟上下学,赶上过不少夏日突然而至的雷阵雨。冬天黑夜里坐校车回家,踏过没人清理的积雪,冷到进屋必须烧点清酒喝。后来慢慢的没有了这样的日常。几年没有雨伞,毕竟出门就钻进车里,几步路而已。温哥华的雨让我觉得,我还是多年前的那个人。觉得生活变好了,挣钱变多了,消费水平变高了,都是时代的潮流,我只不过是随波逐流,赶上了好时代。二战结束也不过70年,一个人的一辈子而已。事实上我谁也不是,遇到下雨只好淋雨。
因为期待能早点出国,等签证的时间显得特别漫长,心烦气躁,难以专注。尤其是通知我交护照之后,每天几番上移民局网站查状态。后来想明白了,来签证是为了更加自由,不能本末倒置地在加拿大坐牢,该出去玩就得出去玩,大不了玩回来再寄。于是就在我停止焦虑,买了机票,下决心过了周末就申请拿回护照的时候,case的状态更新了,向前进一步了。这下免不了又焦虑,到底能不能赶上飞机,要不要现在申请拿护照回来。
在温哥华第二间bnb在北温hive岩馆旁边,跟房东住一起,share bath and kitchen。房东是清洁工,虔诚地信基督教,养一条poodle叫Peanut(有点俗气的名字),热爱做菜,有一个要好的男性友人常常来跟她一起消磨时间。房东的工作比较零散不固定,有时候白天出去一下有时后5pm之后出去一下,每天十点睡觉,七点起来吃喝之后带狗子去公园玩耍到十点。在家的时候,90%的时间在看电视。她喜欢看某一个搞笑节目/电视剧,电视里的人捏着嗓子操着夸张的语气说话。最近她买了一些木片胶水手锯之类,要做小房子,然而真正花在上面的时间寥寥。最有意思的是,在我订下这间bnb之前,房东在bnb网站上的头像是一个又漂亮又英俊的年轻白金色短发女子,在我订后,换成了她自己的头像。显然房东自己的头像不如英俊女孩有吸引力。我想,如果一开始看到的就是房东自己的头像,我可能并不会订这一间。
住进这间bnb的时候温哥华终于开始晴天,一夜入夏,日子变得美妙起来。下班走路二十分钟去岩馆上瑜伽,有时候走回去的时候还是天亮。也终于开始去Squamish,路上sea to sky的景色怎么也看不厌。每每此刻都会想象,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一番操作,夏天就能住在这里啦。
来到Whistler脚下,当然要慕名拜访。头天晚上下了20+cm的pow,托朋友的福,顺利上山。然而上山头几个小时的我对雪况感到非常非常的迷惑。脚下真真切切是刚刚下的粉,deep,无痕,turn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粉打在脸上,滑过去沙沙作响的时候,又是春日的slush。上山前我想,我也滑过wet pow。下山后我想,原来今天的才是wet pow。这个雪的体验超出我的经验太多,以至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了当下的状况,把眼睛看到的和脚下滑到的做了连接。当地朋友说,这差不多就是Whistler最好的雪了,我听后觉得自己应当感到幸运。
在温哥华的时候没有租车,靠着公共交通出行还是深有不便,没能探索城里 - 听说一些漂亮的街区。也听说温哥华是个没有文化的地方,文化都在东部。因为stuck在温哥华,错过了Radwimps在湾区的concert,然后发现他们在多伦多演两场却没有安排温哥华的场次的时候,我想,可能温哥华确实没有文化吧(笑)。
有一个长久的梗是说,美国加拿大省。以前拜访多伦多的时候也确实没有“去了外国”这种感受。只有去年半夜路过温哥华去往Squamish的时候,看到灯火通明的饮食店们和街上安心游玩的行人们,生出了一种这“可真不是美国”的惊奇感。在美国谁敢半夜上街溜达。温哥华的亚洲美食盛名在外,我囊中羞涩,外食不多,但仍然因为大统华新鲜便宜又丰富多样的蔬菜和冷冻鱼虾感到幸福。认识不少加拿大人,因为美国工资高而选择生活工作在美国。在我看来这是自然的选择。那么选择在加拿大生活的人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他们考虑过去美国的选项吗?
毕竟两国如此相似,说着同样的语言,吃着同样的食物,买着同样的品牌,连飞机场的international terminal都不包含对方。Trump在台上的时候有听过美国人说,美国没法呆了,太红了,要移民去加拿大了。加拿大确实更加移民友好,不似uscis处处招人厌。community成员背景更加多元的地方往往更加包容开放,可以推测加拿大的政治环境比美国应该要好一些。到底加拿大和美国蓝州的差距有多大呢?到底要差距多大才值得这些人从美国搬去加拿大呢?这些打算搬去的人,会不会留恋回美国的后路呢。
也听说过外国人因为美国移民系统太难熬而转去加拿大的人,说终于有了归属感,安心。
这段时间也跟少许几个住在加拿大的人聊了聊两国的差别,他们想到美国最突出的印象是枪支带来的危险,而加拿大更安全。虽说平日生活中我的确甚少感到自己处于被枪杀的危险之中,但每次考虑安全相关问题时,massive shooting和被误杀都挺让人忧心的。
说到底,住哪里是个很难的问题。难以找到完美的一百分城市。一百分城市既要跑得快又要不吃草,往往普通人只能在一些七十分城市当中犹豫,这山望着那山高,好不容易决定搬家了也可能发觉原先的草更青。钱是个好东西,在这个问题上就体现在有足够的钱的话,住哪里,住多久,都任君选择,好自由。没钱的时候也许能追求精神的自由,但普通人往往不能摆脱日常生活里的羁绊。七十分城市也各有各的好,就算搬走,回忆起来也会想起,啊,那道黄昏里的白篱笆,长满了鲜红的花儿。

⬆有一天开会的时候,忽然一只猫跳上了窗口的围墙,lit up the day。
Comments